2023-07-25 17:26:35來源:魔方格
(相關資料圖)
之前大話西游20年重映的時候,我和同學又去看了這部片子。很意外的那天的上座率竟然能有百分之六七十,有點驚訝于星爺的影響,也低估了大話西游對大家的影響。看的時候,意料之內有一些女生哭了,但真正使我感到高興的是,大家太熟悉這部電影了,很多笑點都是提前笑了出來。你喜歡的東西有人欣賞,自己自然也是高興的。
這部電影最經典的兩個角色是至尊寶與紫霞。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周星馳與朱茵正在熱戀,所以我一直認為紫霞看著至尊寶那癡迷的眼神,應該是她的本色出演。到后來,他們分手了,之后便再沒有交集,從此蕭郎是路人。所有人都覺得可惜,電影已經讓人傷心,現實或許更加殘酷。
至尊寶和紫霞的故事發生在第二部大圣娶親中,至尊寶本想利用月光寶盒回到過去救白晶晶,結果卻陰錯陽差回到了五百年的水簾洞,在那里,他遇見了給他三顆痣的紫霞。之前在豆瓣看影評時,有人說紫霞給了他三顆痣,讓至尊寶從男孩變成了男人。每個男人生命中都會有這樣一個人,把幼稚的你蛻變成熟。
之后的劇情大家應該都知道,至尊寶在沙漠中拔出了紫青寶劍,紫霞因此認為他是自己的真命天子。接著紫霞在集市跟至尊寶表白了,得知他有了所愛之人以后,紫霞在他心中留下了一滴淚。然后至尊寶在盤絲洞遇到了五百年前的白晶晶,他跟白晶晶說明原委之后,決定跟她成親。結果在成親當天白晶晶看到了紫霞在至尊寶心中留下了一滴淚,便知道至尊寶最愛的人其實是紫霞,所以她留書離開。至尊寶在蜘蛛精一劍剖開他的心之后,看見了紫霞留下自己心上的那滴淚之后,他才發現自己最愛的人是紫霞。后知后覺的人,直到最后才明白自己的心。引用一句用爛的話: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
他決定去救被牛魔王強娶的紫霞,所以他決定重戴金箍,恢復法力。在戴上金箍之前,觀音大士問他:塵世間的事,你不再留戀了嗎?至尊寶搖了搖頭說:沒關系拉,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這個看上去是個艱難的選擇,其實對至尊寶來說結果都是一樣的。
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愛東愛西愛南愛北,可是總有一種愛會比其他的深一些,然后它成了你一生的指南針。
還是決定寫下這篇文章,獻給陪伴我多年的《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
我常常感受自己,問我的心在哪里,不同的時刻總是會有不同的答案,有時候我覺得我的心像面包的香氣一樣,籠罩在我的周身,我真切的感受并且享受它;可有時候我又覺得它變的無影又無蹤,找不到也摸不著,我真切的感受并感到慌亂。
活著,總會遭遇些事情。
于是有人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評價著某個他看起來幼稚的人,他會輕佻的說:喲,這家伙還是個情種。
有人一本正經的對著某個他看起來幼稚的人說:現實是殘酷的,親。
有人則會從來不跟別人談起感情,一門心思放在某種貌似他必須要做的事情上,比如工作。
深愛總是以無限的方式延伸著。
有一種方式:中了情花之毒,唯有斷腸草可以解之,何謂斷腸,那就是斷心,或者就是嫁給了牛魔王。
有一種方式:明知道會受到傷害,還是會像飛蛾一樣,撲上去。
有一種方式:學會了讓自己愛無能。
我不知道老天的安排算不算最大,也不知道人心中感受算不算最大,我只是請各位遭遇愛的人請不要否定你已經愛了,你可以像至尊寶一樣推開紫霞,你可以像至尊寶一樣裝作不認識紫霞,但不能像至尊寶一樣讓自己的心不承認自己愛紫霞。
真愛從來不分早晚,只是我們的心有一扇門,我們負責著開它關它,我曾經以為命運和時間才是最大的神,它讓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它更讓對的人在錯誤的時間遇到。
如今,我以為人心是最大的神,它說關門,于是所有該產生的緣分變的煙消云散,它說開門,所有該來的不該的便接踵而來。其實開關在你手中,只是我們沒學會和心溝通,隨便擺弄,然后糾結了。
請任何時候不要否定你的愛,不要讓你的思想為所欲為,不要讓你的大腦占據你的心,也許你要說人活著要理智,但理智不意味萬能,有些地方我們永遠不能講什么道理。
謊言充斥著生活,至尊寶以為自己可以騙過自己,他是個山賊,早就學會了在社會中八面玲瓏,于是他撒下了一個最完美的謊言,可是謊言怎么會有最完美的,謊言怎么可能如此的打動人心,紫霞不是傻子,紫霞只是一個相信愛的人,她能分得出真假。最完美的謊言也是最完美的真話,在那一刻他不分真假,他自己也分不清,可是他的夢話他心中的眼淚可以告訴他真假。整個電影中,至尊寶只對紫霞說了一段真話,這段真話就是他所認為的最完美的謊言。
我不知道如何說的感受,但我知道我要尊重我的感受,然后我可以讓自己不順著它的意思來,《七劍下天山》里有一個女的叫什么忘了,她和一個小子命運相憐,幫助他走過難關,最后成了情侶,后來她遇上了納蘭容諾,兩人相當的知音,納蘭愛她,她難道不喜歡納蘭嗎?可是她知道生命已經把那小子和自己連起來了,她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沒有一個人能完全滿足另一個人,愛其實分很多種,和一個人談戀愛就會有一種愛。
其實,你可以愛東愛西愛南愛北,可是總有一種愛會比其他的深一些,如果你想要,請大門朝南敞開。
乍一聽像是在講笑話,但仔細一想卻發現是在講廢話?
其實這就是一句廢話。但講廢話并不等于將錯話,也不等于亂講話。講廢話其實也是在講道理,只是道理講得不那么明顯罷了。而講錯話和亂講的意思則是發表一些毫無根據漫無邊際的言論。廢話之所以稱之為廢話,正是人們大多都承認其正確性的結果。因為廢話本身所包涵的道理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公認而失去了講出來討論的必要。例如我說,我每天都要吃飯和上廁所。這就是在講廢話,因為沒有人會去討論這句話的正確性和真實性,它的內容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所以我們便失去了開口去說這句話的必要。倘若某人忍不住開口一說,那么便是一句廢話。正如沒有了矛盾就沒有了小說的道理一樣,沒有了矛盾便沒有了說話的必要。但現實是人非圣賢,孰能不說一兩句廢話。于是乎便有了“廢話”意義及其存在的空間。
上述講了這么多廢話,其實并非毫無意義。其實都是在為了論證《大話西游》失敗的原因是“《大話西游》和其他周星馳的作品的不同在于:《大話西游》是講神仙妖魔的故事,而周星馳其他作品大多都是講人的故事”這一句廢話的正確性。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不同,才會有了《大話西游》內陸上映的票房慘敗和停播后的越炒越熱。《大話西游》正如一瓶成年的老酒,剛入口時辛辣不已難以下咽,等辛辣味一過便回味無窮濃郁飄香。而其他一些周星馳通俗的電影和《大話西游》相比,就如糖果之于香煙,飲料之于酒水:前者更香更甜,后者回味無窮;前者比較popular,后者比較classic;前者適合小孩,后者適合大人。總之,前者更易接受,后者更具品位。
如果把改革開放帶來的這一個全新的新中國看作是一個1979年出生的小孩的話。那么在1995年的時候,16歲的她確實還不能夠接受《大話西游》這么高品位重口味的電影,于是導致了《大話西游》上映時候的票房慘敗。錯誤的批評家們卻以“大陸觀眾對于無厘頭表演風格的不能接受”為由,忽視了電影本身過于復雜的電影主線和過于復雜的影片主旨并不適合當時的人們的根本原因。然而終歸大學生是一個永遠走在時代前沿的群體,正是由于高校中的莘莘學子發現了《大話西游》的價值和藝術性,《大話西游》便才重新得到了重視人們的重視,漸漸地才得以逐漸地在全國廣泛的流行開來。一直等到了1997、1998年時候,大陸地區才真正地接受、融入和理解了《大話西游》。屆時,大話西游方才風扉全國。那時,六年過了,那位1979年出生的孩子已經長成了十八九歲的小伙子了,開始變得有點追求品味的意思了。六年的時間,成就了的是新中國全民精神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失敗的確是彩星電影公司錯誤估計市場接受能力錯誤投資后的慘淡經營。“彩星”正像一位為向未成年人兜售煙酒的小販一樣,得到了經濟社會堅決地制裁。
回首“彩星”的成功與失敗,頓時覺得自己原是如此渺小。一個大公司,做了一件真確的事情,但因為背離了社會的發展,便導致了失敗;幾年之后,當社會發現需要他時,再次把他喚回,服務于社會。社會依舊正常運轉,只是這所公司卻幾經波瀾,他永遠地記住了社會,而社會卻仍就不認識他。這讓我想起了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一句話,“世界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們今后的人生也一定得把握時代的脈搏,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否則都會被這洶涌的時代波濤所淹沒,弄得尸骨無存。
更多相關觀后感推薦:
前幾天看了《大話西游》,上下兩部。先一句話,這真的是一部非常搞笑的杯具,其性質就如同我自詡為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一樣。
其實我原來已看過一遍大話了的,大概那時還小,沒什么感覺。這次看完,卻感觸頗深,劇情就不簡介了,如果沒有聽過這部電影就趕緊回火星把,地球很危險。
話說網上對看大話的境界有三層——“你在看大話西游的時候,如果笑得腹背抽筋,齜牙咧嘴,那么你很有幽默感。如果你看完了大話西游,你還笑得滿地打滾,那么你其實什么都沒看懂。如果你看完了大話,你忽然發現臉上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有淚水,你總算看懂了大話的第一層了。如果你看完大話,笑也笑過了,淚也流過了,忽然怔在那里,忽然覺得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那么你看懂第二層了。如果你看完了大話,默默的坐在那里,你感到無處可去,你感到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哀和無奈,恭喜你,,你看懂第三層了。”我呢,大概就是第三層了把。像我這種對于愛情這種沒意思的`東西沒意思的人(相比于達叔,我可以說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也對片中的愛情有感觸,這種情況是不多的。或是現在的我還不懂愛情?
言歸正傳,電影開始于一個沙漠,可能是劇組沒錢還是怎么的,給我的最開始的印象是,這部電影不怎么正式。但接著看就感覺不一樣了,人物一個個登場,各種主角各種配各種龍套各種打醬油······臺詞也很好很搞笑很經典很犀利很無厘頭很像艮哥上課······女的也很漂亮很性感很有性格很合我口味······劇情不講。話講到這里我又感到此片給我的寂寞和無奈了,我覺得電影的后半部給我的思考更多。電影中的很多象征似乎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其對象,斧頭幫眾人是我們平時玩的好但關鍵時刻總是幫不上大忙的朋友,啰嗦的唐僧就是各種家長老師及其他想為我們好但手段略顯乏味的大人們,白晶晶紫霞自然就是我們的戀情了,稀里糊涂的甜蜜的飛快的可以斷定是沒有結果的有時有點搞笑的,額,戀情。這時,牛魔王出現了,他過于強大,紫霞,晶晶,唐僧,斧頭幫眾醬油們都無能為力,只能靠自己,于是自己覺醒了,痛扁了牛魔王。只不過,覺醒的代價是巨大的,在電影里是皈依佛門,斷絕情思;在現實中可能是長時間的打拼,可能是投機的犯罪,可能是尊嚴的出賣······結果卻是這樣,什么都沒有,只能后悔當初為什么沒有好好把握。自己于是就感到一種寂寞與無奈,似乎這些一開始已經安排好了,自問自答,無人回答,于是在鏡中的自己淚流滿面,鏡外的自己,滿面淚流。
最后,孫悟空還是去取經了,一切似乎都沒發生過。
如果電影到這里就結束了,那么,也許我的文章也就結束了。但是沒有,在沙漠小土城城門上,本來已皈依我佛的孫悟空看到了那對男女,眼看那男子又要自己主動放棄一段真摯的愛情。不允許!孫悟空附身其上,過去,給了那女子一吻。一吻之后,那男子自然就不走了,但以后,也自然不會后悔了。此時,大概只有孫悟空同學在后悔吧,不過,他仍然踏上了西天之路,一切似乎都沒發生過。
如果電影到這里就結束了,那么,也許我的文章也就結束了。但是沒有,在沙漠小土城城門上,那對好事一定的男女,突然來了一句對話
“那個人樣子好怪。”
“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條狗。”
一條狗?對,一條狗。一條想反抗命運卻被命運無情秒殺的狗。
對話完了之后,男女繼續釋放荷爾蒙,為造人運動做準備,一切似乎都沒發生過。
如果電影到這里就結束了,那么,也許我的文章也就結束了。的確,電影結束了,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哀和無奈向我襲來,我無意去反抗,看看桌上只做了十幾頁的知識清單和各種名字都沒有寫的寒假作業,我笑了笑,感到一種異樣的寂寞。
一切似乎都沒有發生過。
《大話西游》的故事,既是喜劇,又充斥了悲情。角色本身的雙重性,推進了這樣的故事設定,所以觀眾為愛情的一萬年感動,也沉迷在落日下那兩個朦朧、浪漫的身影,更別提,《大話西游》里還有對宿命、對佛道等等問題的涉及,增添了影片的厚重。
但《大話西游3》里,這些構成經典的東西,卻大都不見了。
或許為了簡化故事和表演上的難度,《大話西游3》里,所有原本帶著哲思的東西,都用所謂“天書“來進行解釋,立馬將《大話西游3》變成了一部低智的商業片。于是,原著中所蘊含的那些求之不得、無奈錯過、身不由己的無奈宿命感,在《大話西游3》里蕩然無存,這叫觀眾如何有效地移情。
所以,雖然寶劍、英雄和美人依舊,但卻再也造不出那份情感。失去了這個基礎的《大話西游3》,所做的一切就失去了說服力。
從小到大,我讀過很多回西游記,第一次讀時,純粹是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節;后來再讀,對書中的各個人物的性格和行為就有了一些看法。西游記中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喜歡他的善良、調皮、機靈、法力無邊、對各天神說話時的直率、打妖怪時的執著(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對兄弟、師傅和猴子猴孫的情誼。
在唐僧師徒四人中,孫悟空經常第一個發現妖怪,可是他的師傅唐僧卻總是輕易地被那些裝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騙,而對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緊箍咒懲罰,甚至不顧他的解釋把他趕走。悟空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聽師傅的話,沒有死皮賴臉地跟著師傅。但是當八戒又來找他幫忙時,他一聽到師傅有難,就不記前嫌、義無返顧地跑去救師傅,沒有半句怨言。他雖然天生比較沖動,性格比較火爆,有時會因為一時沖動而殺生,但是在我看來,那些人都是罪有應得的,都是些殺人無數的強盜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卻不信,他不管怎么樣都不讓悟空殺人,卻不去管那些惡人去害人,我總是覺得悟空很冤枉。唐僧在他們師徒四人中是讓我比較難以理解的人,他總是被妖怪抓走
。在師徒四人之中,他總是帶來麻煩,沒有什么本事,只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時還會添亂,要是沒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經去另外一個西天了。他是一個善良、樂于助人卻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師傅,見到妖怪害人時,總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當悟空打死那些禍害蒼生的人時,他卻大驚失色,不僅念緊箍咒,有時還要趕走他,難道他就不會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家伙給殺了,他們又會去禍害別人,這樣,豈不是為了一條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嗎?但是,唐僧卻也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為了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造福蒼生,他不僅不要快速到達西天而不讓悟空自己飛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也從沒讓悟空幫他飛過。唐僧在一路上遇見了不少人善意……
看到這個題目,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游記,會不會太幽默了。說起來很慚愧,雖然我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接觸過少兒圖書版的西游記,也看過不少于十次的電視劇,動畫片,對其中的各個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節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真正品讀整本書,卻是近段時間的事情。我曾經認為,看電視劇多好啊,既簡單易懂,又有充分的視覺和聽覺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書去鉆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現在看來,我當時是大錯特錯了,一樣的故事,一樣的人物,書中比電視劇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讓人恍若進入了一個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
全然忘記了身外的世界。書中主要講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四師徒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
書中的四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點,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唐僧誠心向佛,心地善良,頑固執著,同時又因心腸太軟而顯得有點懦弱和迂腐;孫悟空正義大膽,勇往直前,聰明機靈,對師傅忠誠,全心全意,法力無邊,讓所有的妖魔鬼怪聞風喪膽;豬八戒雖貪財好色,又懶又饞,但從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嚴謹,樂安天命。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了,在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個天真爛漫、調皮任性的無拘無束的“野猴”。他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鬧天宮,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還自封“齊天大圣”。他在這個時期是最頑劣叛逆的,但卻能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使我深深地喜歡上這一人物形象,也許是因為他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向往——自由。他破石而出,無父無母,沒有世俗的各種羈絆,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決心到遠方尋求長生不老的法術,他在追求自由,擺脫死神的束縛;他大鬧天宮,是因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動和自由。正因為他所有的努力和奮斗都是為了獲得徹底的自由,他才顯得那么可愛,當眾多天兵天將對他束手無策,玉皇大帝被迫請求西天如來佛祖的幫助時,讓人有一種泄恨的快感,給人帶來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我清楚地明白,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樣那樣的約束,有許多的無可奈何,孫悟空最終還是受懲罰而被壓在五指山下500年,但這并不說明他有錯,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畢竟他是孤軍奮戰,也許正因為雙方的力量懸殊,他輸也輸得悲壯,盡顯英雄本色,讓人惋惜,敬佩。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歷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深深蘊含著人們長期以來最渴望的自由精神,這是它和孫悟空這個人物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