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2-03 08:29:02來源:魔方格
現在BIM軟件很多,特色不一,但是由于概念上的誤區,導致很多人不清楚,我們千萬不要被市場促銷手段忽悠了。有號稱自己是BIM的其實一點都不BIM,也有從來不說自己是BIM的徹底的BIM軟件,也有連什么是BIM都不清楚,但是卻是較大的BIM服務供應商。培訓BIM的人多半也并不清楚概念,被培訓的人就更加不清楚了,因此我在群里面才會遇到那么多被忽悠了的人。按照功能,我把BIM軟件分為三類:
1,基于繪圖的BIM。Drawing-based BIM。這類軟件是以較大推理力度的廠商Autodesk出品的Revit等軟件為代表,其實這個軟件也是她收購的。現在大家說自己懂BIM,多半也只是會用rv畫圖而已。我只能把這種BIM應用等同于增加了Z向量的CAD。
2,基于專業的BIM。Speciality-based BIM。這方面的軟件非常多,但是各專業不同。建筑有ArchiCAD(這才是第一款BIM軟件,80年代推出的),國產的天正建筑,結構設計方面有中國建科院的PKPM(雖然以結構設計作為核心,但她可能是世界上產品線較全的BIM軟件體系。雖然她自帶的圖形引擎易用性不夠好,但是我仍然把她當作一個不折不扣的BIM軟件體系),聲學、光線、能耗、暖通水電弱電監控等等也都有各自的專業軟件。
另外,在預算造價軟件方面,算量成為一個亮點,自成體系的PKPM是老大,而上市了的廣聯達、魯班軟件也在搞BIM。在服務商方面,國內專業制作效果圖的水晶石公司應該是較大的供應商,我們把她當作BIM服務商也未嘗不可,畢竟她在使用3D建模工具為客戶建模(多半是3DMax之類適合于效果圖的建模工具)。
Autodesk也有幾款適合于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暖通設計的專業軟件,多半是基于Revit繪圖平臺的。在專業BIM里面,如果沒有自己的繪圖平臺(圖形引擎),就只好采用第三方的平臺,其中Autodesk的CAD和Revit較為普遍。有些廠商自己搞過圖形引擎,但畢竟做這個圖形引擎畢竟也是一個專業,肯定做不過專業廠商,于是出于核心競爭力的考慮,而放棄自有引擎,轉而采用第三方引擎。這個道理就跟Autodesk只擅長圖形引擎而不擅長專業軟件一樣,她不得不通過不斷的收購來獲得專業領域的能力和產品。
3,基于管理的BIM。Management-based BIM。這個屬于設施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領域,我較擅長的專業,而且這個專業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上,是一個帶頭專業,可惜在國內發展極少。這方面的軟件,國內尚無,國外有很多,美國的Archibus是行業翹楚,我們之前聊過所謂2D的BIM就是以Archibus為代表的案例。當然,基于管理的BIM并不排斥3D,只是當完全不需要3D的時候,干嘛花錢去搞個3D?
設施管理方面的發展緩慢,導致了全行業對BIM的理解誤區很多。在CAD時代,設計院的圖紙文檔管理都沒有做好,施工單位的項目管理也很亂,甲方做建成之后的運營維護管理只是招募一家物業公司(物業管理是設施管理的一小部分)而已,再次改造裝修時由裝飾公司重新畫CAD圖,于是,傳統的CAD文件傳遞都沒有做好,何談全生命周期的BIM?
另外,國內所謂建筑項目管理門戶系統也有很多供應商,國外軟件的以Buzzsaw(也是Autodesk的產品)為典型代表。這個可以比較牽強的放進來,如果我們把BIM的B(building)放大到P(project)。
關于管理話題的BIM,我會寫一些東西給大家共享。我的感受是:正是因為缺乏管理,才導致國內BIM雖熱而應用不力。
這個分類是對BIM的本質理解的基礎上,加以中國本土化而總結出來的。畢竟,BIM的思想在中國推廣也很多年了,軟件也早就有了,但是,這兩年為何突然熱了起來?建設部和Autodesk的大力推廣應該是一大因素。但是,被忽悠起來的熱情,是不可靠的。我聽到無數的買了Revit軟件的設計院抱怨:花錢買了,不知道怎么用——不是不會操作軟件(這個東西是可以培訓起來的,技巧性的,很快),而是純粹只做出圖或者碰撞檢測,ROI太低,除非接到巨大型建筑項目,這種項目又有多少呢?
中國的情況和國外大不相同。這BIM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無論是理論模型還是產品,她帶有的管理的比重想當高。在上述分類中,1里面是技術技巧,2里面帶有一般比例的管理(或者說是非繪圖的數據),3里面則有9成是管理。而國內的用戶,以設計院為主,只是在1里面玩軟件,的確是很難得到收益的。目前市場上懂得3的人不超過數十個。